1.李氏宗亲酒46度价格表不确定。因为广西各县的李姓分支数量众多,而且涉及到家族史和族谱等个人信息,无法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统计。但可以通过李氏宗亲会等组织来获取相关信息。李姓是中国姓氏中最常见的一个,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支和变体,例如李、李、离、里等。对于个人或家族而言,了解自己姓氏的来历和分布也是
1. 李氏宗亲酒46度价格表
不确定。因为广西各县的李姓分支数量众多,而且涉及到家族史和族谱等个人信息,无法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统计。但可以通过李氏宗亲会等组织来获取相关信息。李姓是中国姓氏中最常见的一个,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支和变体,例如李、李、离、里等。对于个人或家族而言,了解自己姓氏的来历和分布也是探究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方式。
2. 李氏宗亲什么意思
商超指导价格为458-488之间
3. 2020李氏宗亲寻根
三星李氏祖先是李秉喆,号湖岩,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首任会长,1961至1962年首届韩国经济人协会会长,韩国无穷花勋章,日本一等瑞宝章。 李秉喆1910年2月12日出生于今韩国庆尚南道宜宁郡,早年曾多次创业,但由于战争、政治动荡等不可抗力因素而尽毁。1938年3月1日,他在大邱成立“三星商会”,并从贸易中积累了原始资本。
4. 李氏宗亲族谱录
你可以根据家谱里面查找自己家族的字辈。
比如说,东山一支李氏家谱的字辈就是以下,世,开,国,运,文,土,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5. 李氏宗室
在《神探狄仁杰》5中金木兰最后是一杯毒酒结束了生命。
金木兰和虎敬辉可以说是相爱的两个人,但金木兰心有不甘所以内外勾结想做第二个女皇帝,虎敬辉看着自己所爱的人已经不能自拔,唯有潜伏在狄仁杰身边做卧底,心甘情愿为金木兰效命,所以他和金木兰之间也是一种利用关系。最后,她的阴谋被狄仁杰粉碎,攻击幽州的数路叛军皆被消灭。在都督府,金木兰拔出暗藏的匕首,刺向了狄仁杰,没想到被狄公真情感化的虎敬晖在这时竟突然出现,护住了狄公,金木兰被捕。狄仁杰为了防止案件会连累更多李氏宗室,一杯毒酒结束了金木兰的一生。
6. 李氏宗亲酒52价格表
零售价格约为人民币58元每瓶。
2014年7月,由甘肃省物产集团在甘肃陇西渭水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原陇西酒精厂)的基础上整体改制兼并重组陇西天马酒业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陇西天马酒业坚守“纯粮酿造,质赢天下”的初心,匠心酿造“李氏宗亲”“陇花特曲”“陇原岁月”三大品牌10余款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7. 李氏家族酒多少钱一瓶
李氏郎酒,又名李氏原浆酒。产于安徽亳州古井工业园区。传说最早是出于三国时期李氏家族的私人手工作坊,后在曹操称霸天下时,广聚天下酿酒名师取古井之水酿造改进,并将酿造之术传承下来。现如今秉承传统工艺,以现代科技为指导,用现代工艺酿造生产浓香型李氏郎酒。
8. 李氏宗亲视频
攸县高和李姓源于唐朝皇家李氏家族,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为躲避战乱和追杀遂从长安迁徙至高和,这个族谱上有记载啊。
9. 李氏宗亲盛典酒48度
李湘,1976年02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华语主持人、出品人、制片人、演员,现任北京快乐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360娱乐总裁。1997年李湘开始主持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曾主持《背后的故事》、《给力星期天》《男左女右》《辣妈学院》等节目,她还曾先后荣获获得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全国卫视最受欢迎主持人第一名;三次评为“最受欢迎主持人”称号;获中国“金话筒”奖主持人称号,被评为湖南广播电视局“最受欢迎主持人”并立二等功。
10. 李氏家族酒价位
一、胶州李姓来源及分布 胶州李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胶州境内便有李姓人活动。公元前219年,丞相李斯随秦始皇东巡,从胶东半岛的成山头经过今胶州境内到达琅铘(今胶南境内),在琅铘山上建琅铘台,并刻石纪念,李斯书写的《琅铘石刻》现仍存世,这是胶州境内李姓人活动的最早记录。东汉末年,曹操大将李典、乐进曾进入今胶州境内,大破海贼管承,迫使管承率众逃往海上(据《后汉书》)。晋朝时,李辑任高密太守,当时胶州属高密郡(据张宾雁《州志前编》)。隋唐时期,李姓人已在胶州境内生活劳作。特别是唐朝建立后,李姓皇族把持了从朝廷到地方的政权,李姓人也急剧在全国各地扩散。唐代宗康泰元年秋,平虏将军李怀玉逐节度使侯希逸,占据淄、青、沂、密十州;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淄青留后李纳攻陷密州,后于兴元元年(784)管辖密州,当时胶州属密州板桥镇,李姓势力扩展到胶州。可以想见,作为当时密州最富庶的地方,板桥镇定会有许多李姓人在此定居生活,或做官或从事商业活动。两宋时期,李姓人在胶州活动已很普遍。南宋高宗三年秋,密州守将李逵降于金朝;金废帝正隆六年秋,宋将李宝在胶西沿海陈家岛(今属黄岛区)大败金军水军,金军副统制完颜郑家奴也战死了。宋理宗宝庆二年,李全在胶西向蒙古将军移刺涅儿投降,他垂涎胶西港口的富庶,遣其兄李福守胶西,管理金人与宋人互市贸易,从中获利惊人。元明清以来,随着李姓人不断从外地迁徙胶州,使李姓在胶州境内迅速繁衍生息,族人遍布境内各个角落,并形成了世家望族。元朝时,李平任庐州榷茶提举,这是胶州李姓第一位知名人物。 李姓在我国百家姓中排第一位,约有人口10322万,占全国人数的7.94%。李姓是胶州第四大姓,截止2003年12月,全市有李姓54363人,其中男姓27300人,女姓27063人,占全市人数的6.94%。李姓人遍布胶州城乡,几乎18处镇、街道办事处的大部分村庄都有数量可观的李姓人,其中尤以李哥庄镇、胶西镇、胶东镇、胶北镇、里岔镇、洋河镇等地最为密集。元明清以来,李姓人务农经商,重文习武,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业绩不凡,成就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以来,李姓家族考中进士9人,其中武进士2人(李廷扬考中武探花);考中举人31人,其中武举人11人;贡生26人;因世袭及援例、议叙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36人。李廷扬官至总兵,署提督(从一品),其子李维翰为兵部侍郎(正二品),是李姓家族官品最高的两位。李世锡是清朝著名诗人,在清代文坛很有影响。 现代胶州李姓人除少数原始居民外,其祖先主要来自云南、河南、河北、山西及山东各地。 1、来自云南 据袁家坟村民李春华老人(84)讲,明朝洪武年间,一户李姓从云南迁徙山东烟台南荒,至清乾隆年间,南荒李姓一分支迁居今胶州洋河镇袁家坟村,逐渐发展成村中主姓。明朝洪武十七年(1385),一户李姓从云南迁徙胶州,在大沽河东岸落户繁衍,形成了李哥庄。明朝万历年间,一户李姓从云南迁徙胶州,在今胶西镇境内落户繁衍,后来形成了小李家庄。明朝时,一户李姓从云南迁徙到今胶西境内落户繁衍,在墨水河东岸形成了李家村。 2、来自河北 据《增修胶志》记载,元朝时,北直隶(今河北)枣强人李君实迁徙来胶州,至八世孙李塘时已经成为胶州屈指可数的大财主,至李塘曾孙李太和时,这支李姓异常兴旺,祖孙分居胶城内外,科第不断,亦官亦文,成为胶州以文学著称的世家望族。清朝初年,一户李姓人从河北省石家庄迁徙胶州,在今洋河镇境内落户繁衍,后来形成了李家庄。 3、来自河南据小后旺李希田老人(60岁)讲,明初,李姓兄弟二人从河南(一说云南)迁徙来胶州,在今营海境内落户,老大的后裔形成了大后旺村,老二的后裔形成了小后旺村(一说兄弟四人从云南迁来,老三去崂山东立小崂山村,老四在途中病死)。至明末,大后旺李姓一分支迁居胶州南关城子等村庄,小后旺李姓一分支迁居七级(今属即墨),这支迁入七级的李姓在清朝嘉庆以后成为当地望族,其中最有名的是李探花(李廷扬)。据小后旺老人们讲,清道光年间,有条叫李家路的海沟子被东营村人夺去,小后旺族人便去找在外做官的李探花,终于把李家路要回来了。据传明朝初年,一户李姓从河南安阳迁徙胶州,在今胶北镇境内落户繁衍,后来形成了李家村。据宫天豫老人采访一老秀才后裔,得大小后旺辈字,从十四起(包括十四世)至四十世分别是:“庆任(梅)云(长桂)宽(喜宝经)敦宗义先明支恩本仁志同方祚吉正字传平信瑞玉成麟”。 4、来自山西和小云南 据宫天豫老人采访,明朝初年,一户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山东某地,后又移居高密南乡,生七子,均有武功,人称“七虎”。传说兄弟七人横行乡里,后来因涉巨案被人告发,被官府满门抄斩。幸亏有个李家媳妇抱着吃奶的男孩在胶州南乡黄古屯住娘家,逃过了这场灾难,为李家留下了一线血脉,这就是黄古屯李姓的来源。据丁存民采访,清康熙雍正年间,有兄弟两人从山西逃荒来到山东,走到胶城东关时,兄长因扁担压断了,就在此地住下(今大同村境内),以开垦荒滩为生,后来形成了小李家庄。弟挑着担子继续往东北走,后来落户于今胶东镇罗家村。 据小高《李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李全兄弟三人“由小云南徙胶即境”,李全定居胶州北乡小高(今胶莱),是为小高李姓始祖;两个兄弟,一个定居胶州栗兰(今马店);另一个定居即墨桃林。李全兄弟定居胶州、即墨后,世以务农为业,耕读传家,现已传至24世。 小高李姓家族正式纂修族谱是在清嘉庆年间。清嘉庆庚午年(1810),十三世李大中倡修族谱,苦于前八世先祖世系不清,不能成帙,叹为憾事。庚午春,李大中复查族中人丁,在族叔李钿家中喜得家谱一册,自始祖李全以下井然有序。于是,李大中遂根据旧册记载,结合父老之流传,按户编集,修订成册。因无力付资,仅以抄本传世。李大中在族谱序中叹曰:“族姓寒微,不能付诸剞劂,是则吾李氏之憾也夫!”清光绪十三年(1887),李大中之子李会云鉴于“世代愈远,族姓益繁”,倡议合族续修族谱,在嘉庆本基础上,详加采访,重新编次,历时两个月而告竣。至民国十七年(1918),李会云之子李纬堂倡议合族三修族谱,族人在李纬堂主持下,十五世李从伦、李从桢,十七世李允玖、李允玺等人,“分任调查,合为编辑”,数月而告成。民国年,十五世李从欣、十六世李叙中,十七世李允彬、李允清、李允煦等人,邀集合族共议修谱,“皆欣然赞助从事,遂即分任查缉,合总参订,未期月而告竣”。鉴于前谱自十三世起命名10字已用尽,这次修谱又规定了10个辈字,从23世起用,即“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小高李姓虽为庶族,但一直有续修族谱的传统,故十六世李致中五修谱序云:“李氏由明初迁胶,至今历将六百岁,族谱已是四修,虽屡经兵焚,而谱牒莫失支派,严尊卑肃,原本俱在,足称完璧”。建国后1962年,十六世李致中在族人协助下,仅用10多天时间,五续李氏族谱完毕。纵观胶州各姓氏大族,连续五次修谱,且延续建国后“文革”前,实属罕见。 又据小辛疃李姓十世李文荐在《李氏家谱》(清乾隆二十二年)记载,“吾闻始祖兄弟三人,始自云南”,迁徙胶州后,一卜居栗兰,一卜居即墨城西桃林,另一居东北乡马埠子小辛疃。明万历四十三年,大沽河水患,小辛疃被淹,举村南移现址。从李文荐家谱序言中可以看出,小辛疃李姓家族也是小高李姓后裔,云南可能是小云南之误。 据传明嘉靖年间,有一户李姓人从小云南迁徙胶州,在今胶东镇境内剩水河边落户繁衍,后来形成了李家河村。 5、 来自山东 据《高密李氏家谱》(民国铅印本)记载,李氏自北宋中由陇西迁居高密,元时曾以武功显赫一时,明朝成化后始以科第起家,遂为高密著名的世家巨族。据说这支李姓源自汉朝名将李广,因战乱兵焚,上世谱牒不存,世次不可考,仅以残碑败碣定李玘(字德温)为始祖,而上世李姓各支分布已失迷矣。今所传李氏为老大股以下八大股后裔。宋元明清以来,这支高密李姓人丁兴旺,分布广泛,有不少分支旁支迁居胶州境内各地,人称老墓田李。 十九世李华国草定高密李氏命名排行字“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20字,规定自二十世起,凡高密李氏族人均须按照此20字命名,一辈一字。 清顺治年间,李瑞从即墨赵村(城阳以北)迁居胶州东乡圈子村。这支李姓已传至十世,六世李效辉根据祖辈所定辈字,重新续定了后10个辈字,结合前10个辈字,即“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据传清初有个李铁匠,从即墨迁居大沽河沿岸,在土台上搭屋居住,后来繁衍成村,叫李家庄。 6、来自卫所 明朝初年,一户李姓人因军功被授世袭灵山卫指挥使,因战乱家谱佚失,只知明宏治年间有世袭者李经,这支李姓主要在胶南及胶州南乡繁衍。大约同时,李姓人授灵山卫左所百户,这支李姓也失考,只知明成化年间有世袭者李胜,这支李姓也在胶南及胶州南乡繁衍。 另据《胶南地名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李有成从胶州迁来张家楼乡东北为人守坟,后来定居此地繁衍成村,因地处大珠山西小河北岸,故名珠山西河李家,后更名东李村。 目前,胶州李姓人除市区外,主要分布在南关街道办事处城子村、西计斤安、战太安、庄里头;北关街道办事处北关小区、大庄、小王戈庄、小铺、中庸、东松园、杨戈庄、前大王戈庄、爱国庄;云溪街道办事处郑家小庄、西石河;胶西镇大行村、小唐家庄、李家庄、李家庵、宋家庄、陆家屯、匡家庄、小佛乐、大刘中村、李家村、乜庄、赵家庄;胶东镇十里铺、大姜戈庄、大麻湾三村、圈子、韩信沟、三官庙、小麻湾西村、朱家屯;铺集镇北官庄、铺上五村、林家庄、逄家沟、陈家庄、前官庄、西安村、东安村;九龙镇车家河、匡家庄、兰东村、瓦屋庄、柘沟;里岔镇西大庄、胡家村、河北村、高福庄;杜村镇南杜村、北杜村、房沟、西五家庄;洋河镇召文、周村、寺东、袁家坟、河西郭,前后海澄村、仉官寨;张应镇院后村、胶北镇后屯、和睦屯、北台、西丰家庄、东张应村、娄子底村、杨家村、刁家屯、李家河头、李家村;马店镇吴家庄、栗园、朱家寨、白家屯、瓦丘埠、曹戈庄;营海镇小后旺、大后旺;李哥庄镇李哥庄、李魏庄、小辛疃、后辛疃、王新村、姜新村、后石龙、黄家屯、贾疃、矫戈庄、孙家村;胶莱镇铁家庄、杨家庄、黄泥崖、小高李家村等村庄。 二、胶州李姓主要望族 1、 胶城李姓望族 据《增修胶志》记载,元朝时北直隶(今河北)枣强人李君实任浙江杭州府经历,晚年李君实迁徙胶城,是为胶城李姓始迁祖。这支由李君实后裔形成的望族,人称胶城李。 李君实有子二:李廉甫、李廷硕。李廉甫,李君实长子,议叙潍州吏目;李廷硕,李君实次子,议叙常州吏目。由于上世家世迷失,李姓三世至七世祖名讳失传。八世李(丝唐),志书称“敦厚宽恕,乐施予”,成化六年,胶州闹饥荒,他捐银买米活人万余,他有个儿子叫李相。 2、七级李姓望族 据七级《李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李文夏的先辈迁居即墨抬头村,至清初李文夏定居胶州东北乡七级,李文夏便成为七级李姓始迁祖。七级《李氏族谱》没有说明李姓家族源自何处,而据胶州小后旺李姓族人传说,七级李姓出自胶州小后旺村。七级李训哲老人(62岁)讲七级李姓源自云南,小后旺李姓也有源自云南之说,可见两者同宗不无根据。李文夏定居七级后四世单传,其妻王氏生子李国术;李国术,妻王氏生子李小亭;李小亭,妻王氏生子李秀。 三、胶州李姓家族历史人物 李姓是胶州十大姓氏之一,自元明清以来,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名人辈出,成就广泛,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艺术诸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李纲胶州人,明朝官员。永乐年间,他与宋蓁同时考中进士,在当时传为美谈。据张懋煌《胶西科第考》记载,明朝建文四年壬午六月,朱棣的燕兵攻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来不及举行乡试。永乐定国后也没有及时补行,到永乐元年癸未才开始设乡试,永乐二年甲申始设会试。这是永乐政权首次举行乡试,李纲考中举人(张宾雁考证,永乐元年补行乡试,元年非壬午年,故《胶州志》载李纲为壬午科举人,误)。永乐二年(1404)春,李纲参加了甲申科会试,考中第271名进士。李纲考中进士后,授兵科给事中。他性格刚直,为官清廉,生活节俭,政绩颇显,得到了朝野称赞。因性情梗直,秉公办事,不会阿谀奉承,一直得不到提拔。最来,李纲病死在北京,同僚好友前去吊丧,发现家中竟无一件值钱的东西,感慨之余,由衷地佩服李纲的清官的楷模。李纲的家人贫不能殓,幸亏在北京的老乡纷纷凑钱,使李纲这位廉吏得以回归胶州故里安葬。《高密县志》认为李纲是高密人,却不载里籍和生平。而《胶州志》有其传,张懋煌和张宾雁都是学富五车的文史专家,他们都认为李纲是胶州人,再者,李纲裔孙李元芳是万历年间岳阳知府,胶州名吏。故李纲是胶州人无疑。 李元芳 李相 李世铎 李世镐 李世锡(1637-1704) 字帝侯,一字霞裳,李世镐从弟,清初著名诗人。生有夙慧,七个月会说话,周岁能记事,13岁为秀才,17岁考中举人,时有“神童”之目。顺治十八年(1661),李世锡年仅24岁又考中进士,授湖广嘉鱼县知县。为官廉正爱民,性高伉,不能俯仰上司,遂以疾辞官。李世锡喜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川,以诗文交海内诸名士,故其诗名扬天下,大诗人田雯、袁枚等均称赏其诗。据《山左诗抄》记载,李世锡诗才敏妙,曾作咏物诗12首,其咏《甘草》云:“历事五朝长乐老,未曾独将汉留侯”,尤为时人所称赏。李世锡是当时在全国知名的诗人,其论诗以“绝空辟境,自抒情灵”为宗。壮年,李世锡归乡,在胶城云溪河西筑室,名曰“丽草亭”。为人处事贫而好客,虽杯酒菜根,倡和翕然。晚年,李世锡喜禅学,移居云溪河南,名曰赵州庵,以种菊售而自给,因更号“贾菊翁”。李大木《书绮存集后》云:“霞裳祖潜心内典,皈依宗门,其惝恍恣肆不可一世之气,一一发之于诗。于诗酷嗜袁中郎,鍼锋抵对,自是一家眷属,而灵心雋吻,拈妙谛于眼前,揭生面于行楮,不落言诠,不堕理障,固非钝根人所能领会矣。但入情过深,间有里俗之谈,体物入微,无尖纖之句,或如谣如谚如偈子如稗官家言,种种都有,而颓唐中时露真精谐谑处,参入妙悟,所谓凤雅附庸,诗家外篇。”可见其诗作造诣之深。王葆崇在论诗绝句中,称赞他:“霞裳踪迹等浮鸥,篆却嘉鱼更浪游。著有《绮存诗集》在,果然咏物尽风流。”李世锡工画,但不常作,所画花卉,清超拔俗,风格与陈淳为近。著有《绮存集》四卷、《李嘉鱼诗抄》等多种诗集传世。年77岁病逝于家,门人高凤翰为其立传。 李世钿 李植 李永新 李湄 李观瀛 李之曾 李鸣谦 李大标 李廷扬(--1853) 字拱辰,号对坡,清朝胶州东北乡人(今属即墨七级西南村),清朝名将。他出身于一个乡间财主家庭,从小聪明好学,体格棒实,尤喜欢阅读历代兵书、使枪抡棒。父亲李友仁见儿子是块习武的好材料,就花重金聘胶州名师周武举教其练习武艺。周武举曾在胶州教出三位武举人和武进士,名师出高徒,加之李廷扬勤学苦练,几年功夫,便精通兵法谋略,十八般武艺样样娴熟。李廷扬擅使一把大刀,据父老相传,此刀有100多斤重,挥舞起来呼呼生风,令人眼花燎乱。 嘉庆初年,李廷扬考取武秀才,接着又考中武举人,名震大沽河两岸。嘉庆六年(1801),李廷扬赴京城参加会试,一举夺得武科一甲三名(武探花)进士。据说殿试那天,嘉庆皇帝亲自钦点,一朝文武大臣簇拥左右,来自偏僻乡村的李廷扬初次见到这等场面,心中不免紧张不已。李廷扬在提着百余斤重大刀表演时,忽然双手一滑,大刀脱手而出,眼看着大刀欲从空中坠下,嘉庆皇帝和大臣们不禁摇头惊呼。就在此时,李廷扬飞脚将刀踢起,顺手接住,继续演练起来。这一招歪打正着,行外人还以为是套路中特有的招式,顿时赢得满场的喝采。考试完毕,嘉庆皇帝问他:“李爱卿,刚才飞脚踢刀的这一招式叫什么名堂?”李廷扬谎称:“鸽子掠食”。嘉庆连连点头称妙,于是他提笔钦点李廷扬为一甲三名武探花。一身冷汗的李廷扬回到旅馆时,发现靴子里积满了鲜血。 李廷扬考中武探花后,被授为二等御前侍卫,不久选授四川达州营游击,当年又调任提标左营游击。嘉庆十三年(1807),四川边境发生叛乱,总督勒保派副将罗声皋率兵剿灭,李挺扬随军效力,大获全胜。事后,李廷扬代理普安营副将。嘉庆十九年,陕西兵叛,李廷扬随提督多隆武进剿,歼敌数百名,尽毁其巢,以功擢阜和协副将。嘉庆二十三年,四川总督蒋攸贤以军功荐廷扬,称其足当总兵重任。嘉庆皇帝也很欣赏李廷扬作战勇敢,善用兵法,提升为广东高州镇总兵,代理惠州提督,正式成为清朝一方军事大员。道光年间,李廷扬先后调任宣化镇、衢州镇总兵,成为一名资历颇深的老将。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当时李廷扬在浙江衢州总兵任上。1841年,英国侵略军进攻东南门户定海县,李廷扬与提督余步云在招宝山一带阻击侵略者。因英军攻陷定海,镇江、宁波相继失得守,钦差大臣裕谦自杀殉国,总兵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等阵亡。面对危势,李廷扬率军痛击英军,给了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关键时刻,提督余步云贪生怕死,临阵逃跑,导致守卫曹峨江的李廷扬背腹受敌,只好退守绍兴。在绍兴一带,李廷扬与浙江按察使蒋文庆招募乡勇两万余人守城,他下令给乡勇发枪械、让他们负责治安、清除内奸,还招抚绿林十麻子投诚效力,使这一带的民众赖以安居。 清朝军民英勇抵抗侵略者,多次给英军以重创,但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鸦片战争还是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事后,朝廷追查宁波、镇江和定海失守的各官员的责任,大家都以李廷扬负伤来替他解释,要求朝廷免于置议。但由于李廷扬没有指出自己受伤何处,被革去总兵一职,发配新疆。当时,原两广总督林则徐因坚决抵抗侵略被发配新疆,新疆伊犁将军布彦泰倡导“兴治屯田”,请林则徐负责此事,并让李廷扬协助林则徐。在李廷扬协助下,林则徐走遍了南八城,带领当地兵民,浚水源,劈沟渠,垦田3万7千余顷,政声震动新疆。李廷扬还向林则徐建议,把开垦的土地让回民耕种,改原来清兵屯田为操练防守为主,得到朝廷的恩准。由此,道光二十五年(1848),在布彦泰的保奏下,李廷扬因协助林则徐垦田有功,与林则徐一起被释免回老乡。 李廷扬回到家乡胶州七级后,还做了许多善事。他虽然身居高官,但从未忘记家乡父老,曾捐资修建了李氏宗祠,又拨出107亩祭田,专门规定是救助族中孤寡无助者。李廷扬还倡议,以后凡族中如再有仕进之人,应该自行量力捐送田亩。后来,他的儿子李维翰做过兵部侍郎、孙子李寿彭做过知县,都继承了他乐善好施的家风。咸丰三年(1853),李廷扬病逝于胶州七级西南村。《国史列传》、《山东通志》均有传。 李维翰 李慎典 李之雍 李之汉 李振芳 李褒龄 李尧晋 李从灏 李子真 李鹏扬 李凤举(1853—1929) 字庭芝,胶城人,民国名将。自幼崇尚军武,擅武术,谙韬略,有大志。青年时代入胶州营充马兵,因弓马娴熟,武艺出众,破格晋升,赏给“六品顶戴”。光绪十五年(1889),李凤举听说袁世凯受高丽专聘,协助训练新军,便只身赶赴高丽,投入袁世凯标下,得到袁世凯赏识。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日本借口平定“东学党起义”,出兵攻占朝鲜,袁世凯禀请清廷奉调回国,李凤举跟随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委袁世凯以道员衔,驻天津小站训练新兵,李凤举也便很快进入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干部班底。在小站的新军营中,李凤举以袁的旧部身份被编入新军的八卦队任新兵中都司兼营务处总稽查。清朝末年,李凤举随着袁世凯势力的膨胀步步升迁,先是升为巴沟参府加副将衔,很快又奉调北京,负责保卫皇宫。由于他勤于军务,处事认真练达,深得朝廷信任,不久被保升为总镇兼北京招讨使,成为袁世凯手下名将。李凤举讲友情,重义气,在同行中特别是在老乡中很有人缘。他处事慷慨,待人热诚,对同乡旧友真诚相待,偶遇急难则慷慨解囊,不求回报。据说当时有一位代理胶州副将,期满赴京引见,旅费告罄,李凤举借给他200两银子,想不到这位副将后来竟杳如黄鹤,借款也不见归还,李凤举对此很坦然,不与计较,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民国初年,调入王占元麾下,王是山东馆陶人,时任湖北督军,是一位镇压二次革命的捍将。李凤举随王驻防湖北汉口、武昌,累著战绩,后因年老辞职。民国十八年(1929),李凤举病逝于湖北省寓所,享年76岁。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c009.com/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