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一)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
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
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
(一)
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
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
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
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
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
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
而出仕的鳏夫呢?
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
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
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不起,忙着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
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说才女: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
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
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
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
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
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
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
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
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大笔一挥,“嫁!”
快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c009.com/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