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专业酱香酒,回答非喜勿喷,谢谢!!!真正研究酒的话,大家其实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似乎从古到今,酒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实并不是酒量下降了,而是酒精度提升了,其实古人也是一直再追求更高的酒精度的,只是一直没有太多办法,一直到后来蒸馏酒的出现才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迅速取代了以前薄酒的低位。春秋
谢谢邀请~专业酱香酒,回答非喜勿喷,谢谢!!!
真正研究酒的话,大家其实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似乎从古到今,酒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实并不是酒量下降了,而是酒精度提升了,其实古人也是一直再追求更高的酒精度的,只是一直没有太多办法,一直到后来蒸馏酒的出现才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迅速取代了以前薄酒的低位。
春秋时期的孔夫子号称“无量”,这个无量并不是没有酒量,有大海无量的意思。他是“不及醉”,也就是从来没有醉过,孔夫子最不喜欢鲁酒,说鲁酒太薄,这里还有个典故,因为鲁酒太薄而引发过战争。
到了唐朝,杜甫老先生有个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与诸君分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库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废万钱,饮入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投笔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据此歌,焦遂酒量最大,喝5斗还不倒;张旭酒量最小,3杯下肚就找不着北了。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唐时一斗相当于现在5.94公升,焦遂饮酒5斗,当有29.7公升,接近60斤。
您会说,这焦遂酒量太大,似乎有吹牛嫌疑。那么好,咱们再挑几个不太吓人的。
首先是李白,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他自己也嚷着要“一饮三百杯”,看来喝一斗是可能的。如前所述,唐时一斗是5.94公升,装满酒至少10斤,说明李白的酒量在10斤以上。
其次是李群玉,此人有诗如下:
晴日熏樱蕊,丰蒙雪满林。
请君三斗酒,醉卧白罗岑。
这李某请一朋友对饮,备酒3斗,俩人平分,每人一斗半,即使李群玉少喝一些,也得干掉一斗——再少就不像话了,您试想,一大男人请客,自个拖滑不喝,单把哥们儿往死里灌,多没意思啊。
再其次是王源中,有回唐文宗赐他两大盘酒,每盘装10碗,每碗盛一升,他咕咚一碗,咕咚一碗,喝了个干净(参见《太平广记》卷233)。众所周知,10升为一斗,王源中喝下20升,刚好两斗,按每斗10斤算,也有20斤。
《晋史》中俩酒鬼,山涛能喝8斗,周顗能喝10斗,貌似比焦遂的5斗海量还要猛,其实不然。按历代量制,晋斗仅有2.02公升,连唐斗的一半都不到,这样的8斗酒只有30斤,10斗酒只有40斤。而且据《魏晋世语》记载,周顗那10斗酒“由旦至暮”,足足喝了一天,现在一个壮年男子,只要身体健康、肠胃正常、对酒精不过敏,在一天之内喝完40斤低度酒是可能的。
其实唐以前没有白酒,唐人诗词中多出现“烧酒”一词儿,该“烧酒”是指颜色发红的酒,而不是蒸馏酒),上至行政高层,下至黎民百姓,主要喝的是米酒、葡萄酒,还有发酵后只压榨不蒸馏的清酒。这些酒的度数都很低,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的几种唐酒造法,酒精度都很低,大约不到3%,也就是清淡的啤酒水平。一直到现在,陕西都还有一种“稠酒”,低的度数才1.5度,高的也不到10度,这么一看,抛开一喝60斤的猛人焦遂不谈,像李白、李群玉、王源中等人的酒量并不特别出奇,至少在大陆北方诸省,我能找到一大批酒鬼可以跟李白一对一单挑。
至于焦遂的酒量,我认为可能是杜甫夸大了。退一万步,即使杜甫完全写实,在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个60斤海量的大酒桶也不是不可能。我翻过吉尼斯纪录,现而今全世界最能喝的人能干掉147瓶啤酒,比焦遂还牛。
到宋朝,中国男人的酒量似乎骤然下降。郑獬在其《勋溪集》第28卷中写道:“小钟连罚十玻璃,醉倒南轩烂似泥。”只能喝10小杯。曾几在其《茶山集》第37卷中写道:“所取何尝议升斗,一杯未尽朱颜酡。”一杯都喝不完。
这其实并不代表宋人的酒量下降了,其实是宋酒的酒精度提升了,沈括概述宋朝酒法,有一斛高粱一斛酒之说,原料和成品酒在容量上1:1,即便不经过蒸馏,酒的度数也不低,现在考证的话,宋酒好的能达到20多度,而28度就可以称得上现代意义的白酒了。
一直到了明清,白酒开始流行,特别是清朝,现代意义的白酒基本上就完全取代了以前的酒。其实古代文人喝酒追求的是酒后的那种“浑与物齐”的感觉,天地合一,飘飘欲仙!要按以前的度数,实在受不了,所以孔夫子喝不醉并不是他不想醉,而是实在酒太差了,没办法喝醉。
最后总结下,其实白酒的出现是自古以来人们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c009.com/4717.html